你在这里

我在“欧洲文化之都”教汉语

吟诵着一首诗,

像是在赞美欧若拉的白衣;

回旋着一首歌,

像是在颂扬那片北欧土地;

动身前,

魂牵梦萦中有无数憧憬,

小城的风情,

峡湾的静谧,

清风拂过楼阁,

流云洒满天际。

还有广袤葱郁的森林,

以及耀眼夺目的晨曦。

总之,来的有些晚了,

你好啊,斯堪的纳维亚的雨滴。

检票口前别离了家人,候机厅里聚齐了伙伴,听着虹桥机场亲切的中文语音播报,看着屏幕上英文目的地的跳动,登机前的心情复杂而又奇妙,对我熟悉而喜爱的一切,好生不舍;对我陌生而又向往的一切,满心好奇。该走了,万里之外的期待。

经历两次中转,在狭小的飞机座椅里蜷缩着,恍惚着度过了23个小时,我终于踏上了这片土地。排队安检,原本一直严肃工作的海关小哥突然对我温柔的笑着,在帮我办理完手续后,他对我说到:“陈,请享受在挪威的时光,我相信你会爱上它。”我开心的表达了谢意,原来传说中高冷的北欧人,也可以这么的温暖。

终于来到卑尔根,一出机场,最引人注意的就是一个巨型地名logo,和其他地方名牌不同的是,这里多了一个有趣的问号,也许卑尔根想告诉每个初来这里的人,如果你想知道在这里会度过怎样的时光,那答案就需要你自己去找寻。

在2000年,卑尔根获选为“欧洲文化之都”。这座城市,有一种特有的味道,它不同于我去过的任何一座其他城市或城镇,坐在车上,映入眼帘的是起伏的小山,还有一幢幢建在山上的房屋,房屋颜色缤纷绚丽,竟会让人觉得这些房屋用来居住真是太可惜了,它们只是这幅画面的一部分,这是大自然的艺术品。所以,又不禁感慨到,可以生活在这样一片充满童趣的山林间,真是一件让人幸福的事。有人说,卑尔根的晴天美得无与伦比,但是她很少展示。由于地处迎风坡,又有北大西洋暖流的爱护,终年的阴雨天成了这里的一大特色,但是卑尔根的雨不是那种很凌厉的雨,它温柔而绵长,甚至,你都不想用伞来阻断和这些轻灵小水珠的接触,我想,这也许和戴望舒先生眼中的雨很相似吧。只记得第一天在学校,下课的时候下起了密密的小雨,我们还在因为没有带伞而发愁,Ricky却一个大步跳进了雨中,张开双臂对我们说:“欢迎来到卑尔根!”, 看着他的笑容,我也被感染了,这里的人是爱雨的,我相信,我也会爱上。

第一周,我作为这个城市的新人,在努力地尽快融入它的节奏。第一次去孔院开会,第一次了解挪威,第一次教学观摩,第一次接触当地学生,第一次开始自己的独立代课。正是这些所有的第一次,才让我紧张的内心沉淀下来。制定学期计划,制定工作计划,深入地去了解每一个学生,认真地备课,用心地设计课堂环节,记录并解决存在的问题;一切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明白自己要做什么,真的是一种很好的生活状态。

工作分配下来之后,我被安排在远离卑尔根的小岛工作,每天的车程就近三个小时。我同时负责高一和十年级的汉语课,不同的年龄段,不同的汉语基础水平,不同的教材还有不同的语言大纲。对我而言,这确实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此外,由于初中的孩子正处在青春期,课堂里的表现总是不安分的,好动贪玩是他们的通病,每到此时,我都要尽力将他们的注意力拉回课堂,每天的课堂既要传道授业解惑,又要斗智斗勇;所以,尽可能多地设计趣味性和竞争性的课堂游戏环节,把握好节奏,让学生们都参与进来,激发他们的兴趣则成了我每天都要思考的问题。有时候会因为他们的调皮生气,也会因为不断的烧脑而疲惫,但是每次当他们可以较为准确的发音,可以自主造句的时候,我又会露出慈母般的微笑,没错,这小小的一步对我而言也是莫大的成就感,这种成就感是可以温暖心房的。

有一天上完课,其中的一个学生临走的时候来到我的身边,对我悄悄说:“You know,we all like you.”惊喜和感动之余,我也觉得作为一名对外汉语教师,最可贵的事,也许就是收获这些不同肤色学生们的认可吧。他们喜欢中文,愿意了解这个完全和自己成长环境不同的文化,正是我们每个在海外辛勤工作的志愿者的心灵支撑和动力来源。有时候,也会暗暗下定决心,这一年我一定会竭尽所能的为这些孩子带来更精彩的汉语课,让他们可以学到很多,让他们可以更喜欢中国这个国家,可以默默的在他们的心中播下一颗中华文化的小小火种吧。

不经意间,天空中又飘下了丝丝小雨,还是一如既往的轻柔。恍惚间,我也想化成这雨滴,育人细无声。雨水拍打着瀚宇之花的叶子,夏青秋黄,寒来暑往,这里的我们会在此成长,终有一天会成为过往,化成斯堪的纳维亚的光。

作者简介

陈俊良: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挪威卑尔根孔子学院汉语教师志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