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李期铿:用行动讲述公共外交故事

我于2010年8月至2015年7月任夏威夷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2015年9月至今任德国哥廷根大学学术孔子学院中方院长。由于自己的专业背景,我特别注重孔子学院的公共外交职能,在工作和生活中践行公共外交和公民外交,用行动讲述公共外交故事,曾根据自己的公共外交实践,在《光明日报》和《公共外交季刊》发表“孔子学院的公共外交使命”,并在拙作《春风吹又生—中美人文交流足迹》中专门阐述孔子学院在中美人文交流中的作用。2014年4月3日,新华网以“一言一行做外交—一位孔子学院院长的公共外交之道”为题报道了笔者的孔子学院公共外交理念和实践。

现在主要从三个方面讲述我自己的公共外交故事。

一、捐出友谊

捐赠活动在西方国家,尤其在美国非常普遍。基督教文化注重感恩与奉献,英语有句谚语 “You can’t outgive God”. 意思是人捐献的,上帝给还的更多。 而且,政府也出台了税收政策鼓励人民捐赠,从事公益活动的非盈利和慈善机构运行也非常正规,比尔·盖茨和沃伦·巴菲特等是世界著名的慈善家。

中国文化更注重“肥水不流外人田”,慈善活动参与度与西方国家相比差距很大,生活在国外的中国人对公益慈善活动热情也不高。参与捐献活动,不仅可以更好地融入当地文化生活,而且也可以展示中国人民乐于助人的美德,虽然一个人的力量是微薄的,但一次次的行动总会产生效果。

以下是我捐赠的不完全记录:2010年11月,我收到小孩就读的罗斯福高中信件,寻求捐赠,立即向该高中捐款100美元,收到该校校长安妮·玛西以及学生代表签名的两封感谢信;2012年4月,接到凯泽高中学生寻求捐款电话,向该高中捐款120美元;2011-2012年间,两次向“OneWorldNow!”(一个总部位于西雅图的国际语言推广机构)捐款300美元,该机构时任主席海顿女士亲自发来感谢信,在访问夏威夷时专门向本人表示感谢;2013年6月和2015年6月,向亚太理事会(Pacific and Asian Affairs Council, 简称PAAC, 一个促进夏威夷高中生国际化视野的机构)捐款300美元,得到亚太理事会的高度评价,亚太理事会时任执行主任Jill Canfield女士专程送来感谢信,并邀请我担任亚太理事会会员,在我离任之前特意送来告别礼物;两次向夏威夷食物银行(Hawaii Food Bank, 一个为贫困人员提供食品的机构)捐赠200美元;2017年1月,向美国吉尔福德学院(Guilford College,2006-2007年,我作为富布赖特驻校学者、客座教授在该校讲学一年)捐款1000美元,收到该校副校长Ara Serjoie的感谢信,她在邮件中说:“非常感谢你给大学忠诚基金的可爱礼物。读了你作为富布赖特学者在吉尔福德学院的愉快经历和难忘记忆,我非常高兴。如果你回到吉尔福德,请一定告诉我,我会很高兴与你见面。”在另一封邮件中,Serjoie 副校长写道:“你的‘象征性感谢’意义重大,你与吉尔福德的同事建立了特别的联系。吉尔福德和你以前的同事们为你的慷慨大方和周到考虑深深感动。” 此后我们也多次邮件联系。2017年6月29日,我又向德语区汉语教师协会捐款500欧元。

分两次向吉尔福德学院捐款共1000美元

向德语区汉语教师协会捐款500欧元(左),向富兰克林·马歇尔学院捐款100美元(右)

向OneWorldNow!捐款200美元(左),向夏威夷食物银行捐款200美元(右)

向亚太理事会捐款300美元

这些个人的捐赠行为捐出的不仅仅是金钱,更是友谊。我的善举也得到积极的回应,极大地推动了孔子学院的事业。“OneWorldNow!”在2012年1月向夏威夷大学孔子学院推荐并资助一位成功的非裔美国汉语学习者成吉汉(Philmon Haile,曾在OneWorldNow!的资助下到中国鞍山一所高中学习一年,曾接受CNN专访,谈中文学习经历对其人生的影响,美国前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在北京大学演讲中曾提到他作为“公民外交”使者的作用。)到夏威夷中小学宣讲其学习汉语的经历以及学习汉语对其视野拓展及事业前景的帮助,受到当地4所学校约800名正在学习汉语的学生的热烈欢迎。亚太理事会通过其与夏威夷高中的联系,协助孔子学院组织学生参加“汉语桥”夏令营及组织“三巡”演出进入美国高中。2011年及2012年,夏威夷大学孔子学院分别得到当地华人团体和友好人士1500美元及8000美元捐款,用于在夏威夷中小学推广汉语教学及中国文化活动。另外还有一些机构及个人表示愿意向夏威夷大学孔子学院和中国研究中心提供奖学金。

二、跑出友情

跑步是一种健身方式,也是交友的一种有效途径。共同的爱好是跑者的粘合剂,跑者之间交流经验、互通信息、互相鼓励、互相学习、组队参赛,等等。跑者在一起,总是有说不完的话题,而跑者之间的友情没有利益、非常纯洁。跑步,没有国界。跑步传播的是正能量,是积极向上的精神,是持之以恒的品质,是不畏艰难的意志。跑步是我用行动讲述公共外交故事的重要方式。

夏威夷檀香山,空气清新,气候宜人,适合跑步的地点很多,如海边、山上、学校操场等,跑步的人也不少。跑步时碰到路人和其他跑者,我们都会互相招手、微笑、嗨一声,令人心情愉悦。一次在普纳荷学校(Punahou School,夏威夷最著名的私立学校之一,是两位总统—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和孙中山的母校操场

常常跑步的普纳荷学校操场

我看到一些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人在训练,便走过去问他们自己是否可以与他们一起训练。他们说欢迎!这是一个自发组织的业余跑步小组,每周训练两次。此后,我常常跟这个小组一起训练,除了交流跑步经验之外,我也讲述“中国故事”,增进他们对中国的了解。一次训练,我们沿着盘山公路从山下跑到山顶,我第一个到达目的地,令他们刮目相看。他们强烈建议我,应该去参加跑步比赛。此前我跑步主要为了健身,从没想过参加比赛,但既然他们建议,为什么不试试呢?他们告诉我几个夏威夷跑步比赛的网址,2014年9月我参加了“夏威夷跑者20公里”(Runner’s HI 20K)比赛,这是我第一次报名参加跑步比赛。

2014年9月夏威夷20公里跑步比赛,在1000余名参赛者中,我取得年龄组第10名,总第104名的成绩

一次在山上慢跑,一位身材较胖、带着手杖徒步旅行的人跟我打招呼,我停下跑步和他一起边走边聊,他称赞我跑步姿势很好,看上去肌肉结实,没有多余的脂肪,问我是哪国人,并请教我怎么才能消除多余的脂肪。我向他介绍自己如何在3个月内体重减轻15磅的经验,并根据他的情况提了几条具体建议。他很感谢我,然后给我一张名片,让我给他写邮件。当天在办公室,我就给他写了邮件。后来我到德国工作,我还收到他发来的邮件。

2011-2013年间,我和房东一家住在一栋楼房。房东先生也是一位体育爱好者,跑步、骑车、游泳样样行,我也常常去海边或泳池游泳。因此我们常在一起聊跑步、游泳,我也会常常跟他们介绍中国的情况。一次,他们紧张地告诉我,他们远在波兰的父母听说北朝鲜威胁要攻击夏威夷,很担心他们的安全。我告诉他们根本不用担心,他们才放下心来。后来,我搬到离夏威夷大学更近的地方居住。一次在盘山公路上跑,听到后面有人叫我,回头一块,是房东先生在骑行,我们彼此招手,继续各自的锻炼。2015年,在一次从夏威夷北岸穿越山顶跑到南岸、全程20多公里的跑步活动中,我和房东先生又一次相逢,这种喜悦难以形容。他拿起手机,请人给我们合影,要回去给他太太和儿子看看我当时的样子。

2015年9月,我来到德国哥廷根大学孔子学院工作。到达哥廷根的当晚,我就开始查询跑步的场所,第二天就开始了跑步。近两年来,无论寒暑,无论风雪雨水,我几乎天天坚持跑步,平均每天10公里以上,足迹几乎踏遍了这个大学城及其周围的每一条道路。哥廷根大学操场、集思湖边、哥廷根森林等是我经常跑步的地方。在集思湖边跑步,常与怡然自得的灰鹅、白天鹅和野鸭为伴,也偶遇 高大英俊的猎犬,享受人文与自然的双重恩赐。在大学操场和集思湖边,常常碰到熟悉的跑者身影或者以其他方式锻炼的人,他们认真地重复着一个个动作,自我要求非常严格。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德意志民族的严谨、自律、科学。与美国人不同, 德国人专注于自己的锻炼,很少与陌生人打招呼,但我经常主动对他们微笑,说声Hallo. 后来,我在操场和集思湖边跑步的时候,就经常有人给我鼓掌加油,对我说Hallo或Tschüss了。每天10多公里,一圈一圈的跑步,有人说,我是操场和湖边的一道人文风景。

在大雪覆盖的操场跑步

在哥廷根森林跑步

在集思湖边跑步,偶遇高大英俊的猎犬

2016年7月16日傍晚,我跑到集思湖边,看到湖边正在进行“反对奴隶制度”的公益跑步,这是哥廷根大学一栋学生宿舍楼组织的活动,目标是当天下午三小时之内环绕集思湖跑步100圈,每圈2.3公里,人数不限。了解到这一情况,我立即就加入跑步人群,大家互相鼓励,不到三小时就完成了预定目标,我贡献了14圈。跑完之后,精疲力竭,没有力气跑回家,毕竟还有4.6公里。本想叫一辆出租车,但又觉得太奢侈,所以决定走路回家。刚走不远,一辆行驶中的轿车慢慢停在我旁边,司机招呼我上车。原来,那位司机也刚刚参加了公益跑活动。我们一路上聊跑步,聊哥廷根,聊中国,很快就到家了,彼此留下深刻印象。

参加公益跑活动

哥廷根人口才12万多,但到处都能看到跑者的身影,也有不少自发的跑步小组定期集体训练。有了在夏威夷的经验,我同样期待与更多的哥廷根跑步爱好者交流。在一家出售专业跑步装备的商店,我问店员哥廷根跑步小组的情况,店员给我写了几个跑步小组的训练地点和时间。最后,我决定加入一个每周二傍晚和周六上午训练的小组。这个小组训练的地点包括集思湖、市体育场、大学体育场等,与我的跑步地点有重叠之处,对我来说比较方便。第一天训练,我提前10分钟到达市体育场,逐个向跑步小组成员介绍自己,训练间歇也互相交流。这个跑步小组的成员大部分是德国人,也有人来自意大利、苏丹等国,他们的跑步水平很高,包括几位女生在内,10公里成绩都在40分钟以内,有的在30分钟左右,好几个人跑过多次马拉松,成绩都在3小时以内,确实训练有素。我本以为自己10公里43分钟的成绩很不错,但与他们比起来,差距太大。因为跟不上他们的训练节奏,三次之后,我就没有参加他们的训练,但在跑步的时候有时会碰到他们。

与跑步小组一起在哥廷根市体育场训练

参加马拉松是众多跑步爱好者的梦想或终极目标,跑完42.195公里的距离是对人身体和精神的双重考验。自2014年9月首次参加20公里比赛之后,我就把目标定在全程马拉松上。2016年初,我自己感觉可以完成马拉松比赛了,由于哥廷根没有马拉松比赛,我只好选择哥廷根附近的汉诺威作为自己首次马拉松的赛地。2016年4月8日,我来到汉诺威,体会到当地的跑步文化。在马拉松博览会上,我看到中国李宁牌运动服饰,心里一阵激动。此外,还有音乐表演、美食文化等,比赛项目也多种多样,包括团队马拉松接力,10公里跑,半程马拉松,全程马拉松,10公里健步走,轮椅马拉松,少儿跑等等,这是一场大众参与又兼顾精英跑者的盛会,与其说是一场马拉松比赛,还不如说是一个全市人民的运动节日,活动的组织和公众的参与度值得国内马拉松比赛组织者借鉴。由于汉诺威马拉松不是德国五大马拉松之一,因此中国的参赛者寥寥无几,我也可以算是代表中国的一名参赛者。比赛途中,我与其他一些选手一样,与观众热情互动,与小孩击掌庆祝,与其他选手互相鼓励。最后,在2200多名全程马拉松选手中,我第367个冲过终点,在同性别年龄组中,排名67,成绩大大好于预期。

李宁牌运动装现身汉诺威马拉松博览会

汉诺威马拉松赛后

首次参加马拉松,以3小时24分49秒完赛,达到波士顿马拉松比赛年龄组报名标准

跑完汉诺威马拉松之后,我一下子成了德国孔子学院圈子里的跑步明星。汉堡大学孔子学院德方执行院长康易清博士(Dr. Carsten Krause)也是一位马拉松爱好者,因为共同的爱好,我们每次见面,总是感觉交流的时间不够。他对中国佛教很感兴趣,2016年6月中旬,北京外国语大学一位教授到哥廷根大学孔子学院讲座,题目是“中国佛教现状”,他应邀前来参加,我们的交流从体育延伸到宗教。我们两人已经决定以孔子学院的名义一起参加2017年4月23日的汉堡马拉松,并在赛前和赛后,穿上孔子学院的T恤衫,在出发点合影。

2017年1月13日,汉堡大学孔子学院主办“从汉堡到上海—跨越马拉松连接文化”中德对话活动,我应邀出席,分享了自己参加汉诺威马拉松的感想,介绍了正在中国兴起的马拉松和长跑热。期间,Kai Markus先生介绍了自己准备从汉堡跑到上海的“丝绸之路跑步”计划。就这一雄心壮志,我与Markus先生和其他人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和交流。Markus先生3月12日已经开始了征程,目前已经按计划到达了白俄罗斯,我们几乎天天在微信上互动。Markus先生的活动得到了一些赞助,他表示,到达目的地之后,会把多余的资金和一些设备捐献给中国儿童基金。我也打算等他到达中国之后,给他发一些微信红包为他加油,如有可能,也准备陪他跑一些路段。

与丝绸之路跑者Markus先生合影

在这次对话活动中,我还与德国《跑步》杂志主编Jocken Schmitz先生交流,他是一位马拉松资深跑者,曾经参加过2016年上海国际马拉松,并拍下照片和视频,介绍给德国跑步爱好者。此外,我还认识了Till Teuber先生。他曾经到夏威夷参加过铁人三项比赛,也到过中国台湾参赛。由于有夏威夷和中国等共同点,我们聊了不少时间。作为业余选手,参加铁人三项和马拉松等赛事,是一笔比较大的经济开支。当我告诉他,我也会参加4月23日的汉堡马拉松时,他主动告诉我可以住在他家里,到时我和他可以一起去参加比赛,并给我留下了地址和电话。我打算住在他家,给他以及他的家人讲述一些中国故事。

在孔子学院工作期间,我每次出差或自费旅游,都会带上跑步装备,在每个地方都留下跑步的脚印,留下我对那个地方的记忆,留下我对当地人的微笑、招手和感恩。近7年来,除了檀香山和哥廷根之外,美国和欧洲许多城市都有我跑步的足迹,包括华盛顿、波士顿、亚特兰大、旧金山、洛杉矶、柏林、法兰克福、杜伊斯堡、布达佩斯、维也纳、巴黎、纽伦堡、埃尔夫特、萨尔兹堡等。跑步是我生活的一部分,也是我讲述中国故事的一种方式。

在夏威夷海边跑步

在汉堡Alster湖边跑步

在维也纳多瑙河畔跑步

三、交出真情

作为身居海外的孔院人,与人交往是用行动讲述公共外交故事最直接的方式,而房东、邻居、同事和所在社区是我们最常交往的对象,与他们友好相处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公共外交方式。在房东子女生日的时候,我会送上中国特色的小礼物,如中国结、剪纸等。邻居代收网购物品,我也会送上一点小礼物。春节期间,我会给外方同事的小孩发红包。在夏威夷期间,我邀请房东夫妇观看中央民族乐团演出,看后,房东连声说“Fabulous! Fabulous!”(太神奇!太神奇!),并表示希望购买一些中国文化演出的DVD,计划今后到中国旅游。房东一家来自波兰克拉科夫,我告诉他们,克拉科夫有我所在国内大学承办的孔子学院,他们听说后非常高兴,也许我们会在克拉科夫、北京或者夏威夷再见面。

对于孔子学院和我们个人来说,社区就是我们的家园。 2012年4月,在夏威夷大学孔子学院工作期间,我鼓励在当地上学的孩子“收养”了住所附件的一座社区公园,为期2年。公园面积很大,有各种运动场所和草坪。我们自购清洁工具和劳动护具,每月的最后一个周六下午,我和孩子都会对公园进行一次清扫,每次都要花两个小时左右的时间,每当我们清扫公园的时候,很多当地人都带着惊讶竖起大拇指,对我们表示感谢。为此,我们收到了时任檀香山市市长Peter Carlisle 的感谢信。

在美国,要真正融入当地生活,教会似乎是必去之处,通过去教堂、加入家庭小组等方式可以走进更多的家庭。教堂是美国最普遍的聚会场所,走进教堂就能走进美国普通民众的生活。我先后走进当地10多家教会,主要是非华人教会,并加入家庭小组,通过与教会牧师、执事以及许多美国普通家庭的联系和交流,我让普通美国公众更广泛深入地了解了中国,了解中国人民,了解中国的宗教自由,消除了一些美国民众对中国的负面看法。此外,我经常在教会碰到一些中小学校长和合作机构负责人,这是一种无声的公共外交。2011年夏天,我带夏威夷教育代表团参加中国夏令营时,一位校长特意叫我带他去参观正在进行礼拜活动的海淀基督教堂。看到这么大的场面,校长先生非常惊讶。我告诉他,这只是该教会周日四场敬拜活动之一,场场爆满,而且,在北京这样的教会还有很多家。

以上只是我用行动讲述公共外交故事的三个方面,关于这三个方面的故事还有不少,其他方面的故事更多。作为孔子学院中方院长,我始终牢记并积极践行孔子学院的公共外交使命以及个人的公民外交职责。正如赵启正先生所言,对于外国人来说,“中国是一本13亿人口的书,每个中国人是其中的一页。”我所做的,就是努力把自己的那一页书写好。

作者简介

李期铿,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教授,2010.8-2015.7担任美国夏威夷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2015.9-2017.9担任德国哥廷根大学学术孔子学院首任中方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