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segi.my 发布
本人承担的教学工作主要是新西兰小学(5-13岁)的汉语兴趣教学,教三所小学,其中Mt Pleasant Primary School是主要任教学校,学生主要是分布在Mt Pleasant地区内的新西兰本地小孩,也有来自于俄罗斯、瑞士、日本、美国、南非、澳大利亚、英国等国家的学生,可以说是一所比较多元文化的小学,学校老师和家长都非常重视学生的情商培养,在为期一年的汉语教学中,他们基本上掌握了如何用汉语进行自我介绍、餐厅点餐、身体部位、方位、课堂用语等基础实用汉语内容。另外两个学校是重视毛利文化的Waitaikiri和特殊教育学校Unlimited Discovery,从而接触了新西兰的毛利文化和特殊教育体制,挺有趣的。
和1-2年级的孩子们合照
任教期间组织过的文化活动主要有:母亲节制作剪纸莲花、甲骨文绘画、父亲节写汉字、孙克忠功夫表演和体验、冉时敏琵琶表演和讲解、田雪蓉二胡表演和讲解、王静依新疆舞教学、少数民族服装体验、书法体验、描绘龙、打麻将、跳皮筋等。初次之外还有很多语言文化游戏例如Bang、你比我猜、变声识音、数乒乓球击打次数,还有一些中国民间游戏,123木头人、跳皮筋、踢毽子等等。任何与绘画、体育、智力相关的活动都收获了比较好的反馈,尤其是甲骨文绘画这一活动,学生天赋驱使下对这种原始文化的再创作深深的感动了我,孩子有自己的一套美学,同时也可以教会学生原始东方人是如何认识这个世界的,这样的文化内涵是英语不曾有的。另外在教学材料有限的条件下,我教授了一部分对数学比较感兴趣的学生如何玩麻将,这种对概率进行计算的游戏在本地小孩的纸牌游戏中也比较常见,他们很喜欢。另外一个反馈比较好的文化活动就是少数民族服装的试穿,不管是大人还是成年人对变装都非常兴奋,在试穿之前,我展示了一些民族舞蹈(孔雀舞、康定情歌)、民族歌曲(辣妹子)等,并且鼓励学生模仿,这个活动整个过程中学生非常兴奋。
邀请有特长的志愿者来学校进行表演
学生试穿中国少数民族服装
在为期一年的教学实践中,收获了丰富的汉语教学经验,深刻的体会到小学生在每周一个课时的前提条件下是无法真正去了解一门语言,在这样难能可贵的机会面前,让学生在文化中感受到东方文化魅力并激发他们对汉语的长期热情,从而激发学生以后在高中选择汉语最为第二外语的动机,可能这才是汉语志愿者需要一直努力去做的事情。
值得骄傲的一点,是我发现我的学生不再局限于原先对词汇的挣扎似记忆,反而能说出一些流利简单的汉语句子,汉语教学以句为单位的目的教学有基本的实现,虽然他们掌握的内容很少,但是在我要求他们每人都会背诵之后,这样的汉语句子几乎成了一种脱口而出的大脑长时记忆,背诵是个好方法。并非是指词汇教学没意义,至少在这样的语言学习前提下真的意义不大。在这一年的教学期间我引入了手语教学,手语教学最大的优点就是它可以有效屏蔽母语(英语)的干扰,让学生沉浸在汉语的语音环境中。
从大学开始我就是一个及其重视自己外在的人,或许肤浅了些但是没什么不好。汉语老师就是一个活着的中国标本,这个身份不同于其他老师,你的国家形象与你时刻捆绑在一起,很幸运能够在孩子们开始认识这个世界的前期站在他们面前,慢慢的去消除国外的中国现状的一些误解,比如刚开始我住家会一直问我你见过烤箱吗?你家有洗碗机吗?你在中国徒步吗?诸如此类的问题,其实我并不生气,毕竟国内确实有很多穷困至极的地方,这状况差能从一个侧面反映我们国家发展得足够快,快到无法更新外国人的旧认识。我的住家是学生家长,既然学生家长有这样的认识,那么在他们孩子成长过程中难免也会对中国有这样的认识,语言永远没有行动有力,别解释,一笑而过比较酷。我每天站在他们面前,绝对不会用一个不修边幅的形象去代表自己的国家(刚说完又开始回忆人生,曾经穿过人字拖去上课,5岁孩子忍不住摸我的脚趾)。 一年之后学生们知道了中国有这么多艺术家,原来百科全书上面那个文字上说是麻将的东西叫做象棋。
在这一年的教学体验中,需要反思的地方也有太多,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汉语教师,自己还是远远不够的,对于课堂管理方面,我一直都无法做到控制在一个合适的节奏内,我活跃的教学方式总是把他们弄的太嗨,有时候学生打闹起来,会中断我原先的教学计划,让我无法继续。另外一个不足之处就是,我的教学从一开始就没有按照教学计划来走,所以很多时候我会忘了我在某个班到底教了什么没教什么。 在这种一周一节汉语课的大前提下,很多知识得不到巩固。另外一个值得反省的地方就是,文化活动的材料准备上一定要极尽可能的去调动学生的动手能力,刚开始剪纸的时候,我总想着我能做的多一点,学生在课堂上做的就少一点,所以所有的纸都给他们裁好、叠好、画好,这样做,不仅耗费了我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忽视了学生的艺术创造力。这样做的结果是的确获得了比较大的成功率,但是所有人的剪纸花朵几乎都长一样,没有什么激动人心的作品诞生,大大降低了某一些在手工上比较自豪的学生的成就感。
很多老师的意识里会觉得和孩子肢体接触有所忌讳,可是这个也是根据环境来选择的, 因为我是一个中国人,难免我在认识另一个国家的时候带入自己的国家进行参照和比较,在新西兰这样的国家,国民身体素质和运动意识极强,Kiwi表达爱的方式就是贴面和拥抱,蜻蜓点水似的脸颊接触和稍有力度的拥抱都是非常合适的表达爱的方式,我喜欢和孩子拥抱,小一点的孩子我还会把他举起来转圈,毛利小孩有时候还会亲吻我的双颊,当然,这样的方式并不适合所有人,不善于肢体接触的人如果刻意去做会很别扭,总之就是大大方方的来,让他们感受到我带着爱意与平等来到这个国家和这个教室。
志愿者项目是一项非常大规模的教育文化交流项目,很荣幸能够成为其中的一分子,国家让我们这一批年轻人走出国门,见识了一部分的这个世界如此不同,同时也让志愿者融入当地的教育部门、当地家庭,毋庸置疑这是国家对年轻人的一笔投资。这个过程中,我们填了无数份问卷、回答了无数次你从哪里来做什么多久了、进行了两次教学培训,和志愿者朋友们聚了无数回餐、和喜欢Tramping的朋友野外了很多次、 听了许多从来没有听过的音乐,毫不夸张的说,这一年我做了前23年从来没有去做过的事情,这一次不是以一个学生的身份,而是作为一个有职业的人,每次当有人问起你是在这里读书吗?我都会说,哦,我算是在这里工作吧。
因为这样愉快又丰富的一年,所以我毫无犹豫的选择了申请第二年来到新西兰进行志愿者工作,因为教育对于我来说是需要探索的一件事,它能让我和可爱的孩子呆在一起,他们教会了我许多,能够感受到他们奇妙的“外星人”思维方式,有趣极了。
作者简介
陈佳君,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6届研一学生 ,2017年1月赴任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孔子学院担任汉语教师志愿者,目前已申请留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