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木兰诗》教案(第一、二课时)

课文名称:《木兰诗》

  课时安排:四课时

  一、敎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认识乐府诗(a.能说出乐府诗的特征。b.能描述木兰家庭成员状况)

  (2)明了本文体裁(能说出本文体裁)

  (3)明了本文义旨(a.能说出全文及分段大意。b.能以白话翻译全文。)

  (4)明了本文写作技巧(能说出本文用韵方式)

  (5)了解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

  2.能力目标:

  (1)培养自学能力

  (2)正确读解课文

  (3)能讲述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

  (4)能以适当的语调朗诵本诗

  3.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爱国孝亲的道德情操

  (2)培养学生由文章想象故事场景与主角的内心转折

  二、教学重点:

  1.讨论文中迭字使用及效果。如﹕唧唧、溅溅、啾啾、霍霍

  2.找出文中用韵与转韵之处

  3.能用本课中“不……惟……”,“愿为……从此……”等关连词造句

  4.能理解并较流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能讲述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

  四、教学方法:讲述法、朗读法、讨论法

  第一、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木兰是男是女,她为什么要代父从军”?学生回答后导入新课。

  导入方法:提问激趣法

  二、学习新课:

  释题

  (一)课文题解:本诗选自乐府诗集﹐是北朝的民歌﹐叙述女英雄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全诗依序描写她代父从军的原因,初赴战场的感受,征战的辛劳,光荣的凯旋,以及不求封赏,只望早日回家的孝思,最后以家人团圆的喜悦和伙伴对木兰雄雌的惊讶收笔。
 (二)什么是乐府:乐府含有官署与诗体两种意义:(一)古代音乐官署〈乐府〉一名始于西汉﹐惠帝时己有乐府令,至武帝时建立乐府,掌管朝会宴飨,道路游行时所用的音乐,用于民间的诗歌和乐曲,(二)诗体名,本指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乐歌,也用以称魏晋至唐代可以入乐的诗歌,和后人仿效乐府古题的作品,宋元以后的词,散曲和剧曲,因此配合音乐有时也称乐府。

  (三)有关木兰的情况:木兰在正史上没有记载,传说她是古时一个忠孝两全的女子,有关她的故事,最早见于文字记载是在一首名叫木兰诗的古诗里,这首诗的来历不详,无可考查,也不知作者是谁,有关木兰的名字就多种不同的说法,有人认为她姓朱,有人认为她姓魏,也有人认为她姓木名兰,其中最普遍的认为她姓花名木兰,所以直到今天,我们称现代女军人为现代花木兰。

  1.学习课文第一、二段

  (1)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2)学生自读,找出文中迭字,押韵及转韵的字。

  (3)理解并翻译课文

  a。第一段中讲述了木兰代父从军的原因是什么?(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b。第二段中讲述了本兰离别父母后是什么样的心情(对于第一次出远门的人而言,思乡之情是在所难免的,尤其是距离越远越映衬出思念父母家人的深切之情。

  c。学生齐读

  d。学习关连词:“不……惟……”,“愿为……从此……”

  三、对本堂课学习的内容总结

  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四个迭字词,练习了“不……惟……”,“愿为……从此……”等关连词,知道了木兰代父从军的原及离别父母后的心情,本兰是个女孩,她给我们的印象不是只会织布,绣花的女孩,也不是弹琴,吟诗的文弱仕女,而是位身着戎装,骑在马背上的女中豪杰,木兰虽不在父母身边服侍,却深知父母年事己高,经不起东征西讨的辛劳,于是代父从军,我们知道这孝顺的行为比侍于父母身旁还要伟大。

  四、课堂训练:1.认读迭字词和理解 2.课文朗读理解

  五、课外布置作业:

  1.用“不……惟……”,“愿为……从此……”各造一个句子。

  2.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给我们什么启示?

  六、板书设计:

  木兰诗

  唧唧、溅溅、啾啾、霍霍

  i:织、息、忆;ing:兵、名;ian:鞯、鞭、边

  “不……惟……”、 “愿为……从此……”

  七、教学反思:(略)